比起剧中主角的神经错乱,富士康生产线上的“90后”员工更为极端——不堪压力,就跳楼!近日发生的集体斗殴“丑剧”,亦反映出富士康的超级劳动密集经营模式遇到了极大挑战。
面对着实恐怖的百万众生,老板郭台铭苦寻良方。
2011年8月,在跳楼事件一年多之后,郭台铭豪情万丈地公布了“百万机器人计划”,称此计划为解决“每天管理百万名员工的头痛问题”,同时也“让员工解放出来”。从今年开始,富士康更将此计划付诸实施,将机器人项目“试验田”落户到了晋城,并已投入生产。
庞大的“百万机器人计划”,看来不是吓唬人,是玩真的。但是,真有必要吗?
当然!
机器人有多火?就连比尔·盖茨也表示,如果他现在是20岁的话,肯定会选择机器人作为创业首选目标。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则公开宣称将启动大规模机器人计划,把高端制造的阵地夺回本土去。
要知道,今天活跃在各行各业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已不再是简单的机械手,而是形象各异的智能化帮手。不但效率高于人工,而且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其智能化程度已达到能“团队协作”,通过数据上传下达、远程监控相互协调的程度。技术的突破,直接为机器人的智商和舞台带来了无限可能。显然,机器人正为新工业时代的自动化生产注入新鲜的动力。
如果美国工厂在热火朝天地搞高端制造,那“中国制造”做什么?
对中国来说,机器人替代人工,同样是产业升级的趋势。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高端制造业即机器人+智能制造已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
但是,对2008年以来落入低谷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机器人会成为救星吗?倘若美国抢先一步,“中国制造”的时代会就此终结吗?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机器人会抢走人的饭碗吗?它的大规模应用,在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提升质量稳定性,为企业注入一针强力的兴奋剂的同时,会不会也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挑战和隐忧?机器人时代将对企业用工、员工结构、培训体制、管理流程造成怎样的冲击?
当对手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时,企业家对趋势必须做出预判;当管理对象发生质的变化时,管理者必须对思维做出改变。管理(朱 丽)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