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 > 按栏目阅读 > 管理书架

文章搜索

关键字:
总期号:
期  次:
 
微博
微信
管理书架
向施耐德学习战略力
作者:本刊记者 李靖  发布日期:2014-01-02  点击数:3406 次

    施耐德电气,这是一家与中国颇有渊源的企业。早在1919年,中国知识分子赴法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就曾在施耐德公司当过工人。而历史峰回路转,过去的25年,则是施耐德一步步走入中国的25年。

作为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为100多个国家的市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中国是其过去几年里业绩增长最快的市场,已经成为公司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场。不仅如此,在本书中我们看到,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施耐德中国),还是其在世界各国中本土化做得最好的公司,已经在中国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从研发创造到制造销售,早已在中国市场销售它“中国原创”的电气产品了。
 
施耐德为何“不一样”?
如果说施耐德的中国之路有什么“不一样”之处,本书创作顾问郑作时可谓一语中的:“施耐德电气有条不紊地朝着一个方向笔直前进,不像一些中国企业那样急行军,但走的却是弯路。施耐德电气所有的事情都是按部就班的,可能看起来很慢,但是因为是直走的,所以总体来说还是很快的。”
如果反观施耐德的中国之路,战略上的稳定性是最值得读者反复品味的。具体而言,施耐德在中国执行的战略,就是打造中国本土的属于施耐德电气的完整工业体系。这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了稳定的生产线、高效的物流链、广阔的销售网,以及一个持续创新的研发部门。
“不一样的25年”,主要就是施耐德中国从1987年开始,从天津一家很小的合资组装工厂起步,一步步打造出一个令竞争者望而却步的全产业链工业软硬件体系的25年。在这个目标下,施耐德虽然投资和收购的项目众多,但绝不是一个投机者,这背后都能看到其总战略的身影。形成一个高效而强大的工业体系。正是施耐德中国的竞争力和对合作伙伴的吸引力所在。
而也正因为施耐德在这条路上的“笔直前进”,才使得施耐德在中国遭遇了一系列冲突。从2006年12月与德力西集团的并购案,到2012年春夏之交,与投资对象雷士照明创始人的冲突,热闹的背后,也是施耐德战略布局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
 
包容,战略落地的基础能力
作为一家擅长执行战略企业,施耐德中国的未来策略也值得参考。
首先,施耐德预期中国会越来越需要节能产品,用户也会越来越考虑能源的合理使用,要把握这个趋势;其次,施耐德电气将进一步走向中国西部。随着中国工业化浪潮的西进运动顺势而为。
其实,不仅是其“战略力”值得学习,对施耐德中国这样一家本土化到“中国原创”企业,更值得学习之处,是它执行战略时的包容力。
一个细节就能看出这样的包容力来:作为一家法国公司,施耐德中国的书面工作语言竟然是英文,中国同事之间更可以用中文交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施耐德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发现如果用法语,就等于把绝大多数优秀的中国人才挡在了门外。因此,这家法国公司作出决定,将工作语言改为英文。
包容,才是这家企业得以完成战略布局的基础性能力。
(《不一样的25年:施耐德电气的中国故事》      陈斯文    浙江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邓纯雅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杂志在线

202004 202004 总期号:
出版日期:
第二十八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舍得酒业 | 新浪财经 | 和讯 | 中华英才网 | 每日经济新闻 | 价值中国网 | 人力资源咨询 | 豆丁网 | 第一赢销网 | 人力资源软件 | 天强管理顾问 |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 | 国际人力资本网 | 寰通科技 | 泛联供应链 | 赛迪网情报中心 |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 3SEE市场研究信息网 | 匡时国际 | 企业网景 | 策点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