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也译为德鲁克)认为好点子最多算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好点子往往非常多,经常超出工程师们的时间、资金限制。“好点子的问题是它们往往风险最大、成功概率最低。”根据他的估计,每500个点子中,可能只有一个点子带来的收益能超过研发成本,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利用创新的7个来源对这个点子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第一个创新源泉:意料之外的事情
意料之外的事情成功催生创新的可能性最大,但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管理人员,对于意料之外的事情,不仅经常忽略,而且还抱有厌恶情绪。
在伊士曼柯达公司,哈里•韦斯利•库弗(Harry Wesley Coover)原打算制造塑料瞄准镜材料,让实验室助手尝试一下氰基丙烯酸盐黏合剂,这是一种耐热聚合物,当时主要应用于喷气式飞机的座舱盖。结果助手在读取数据时不小心把两个棱镜碰到了一起,打坏了一个昂贵的实验工具。这位助手觉得自己肯定要被炒鱿鱼了。但库弗却用这种氰基丙烯酸盐黏合剂把那个器具黏合起来,而且不停地尝试用这种材料黏合其他东西。1951年,库弗发现这种材料具有潜在市场价值,并于1958年把它推向市场,其随即风靡全球。这种材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万能胶”,库弗被誉为“万能胶之父”。
第二个创新源泉:不一致的事情
不一致的事情也属于意料之外的事情,但二者有所不同。你期待一个结果,但最后却发生了与初衷相反的事情。通常来讲,凡是背离初衷的事情,一般都会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因素。
但也有人发现,在大企业主导市场的前提下,小企业如果准确定位,也能占有一席之地。波士顿咨询集团是个小公司,只有96名雇员,发现了这个与主流观点的不一致之处,并且发现了产生这个现象的秘密。这归根结底取决于你如何定位市场,如何对客户进行分类。如果一个大公司的市场定位非常宽泛,那么一个小公司就能在这个市场上打败这个大公司。因此,当IBM公司主导大型计算机市场之际,有的公司却瞄准教育市场对于计算机的需求,因而在这个小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三个创新源泉:进程需要
进程需要有点儿类似于一句老话:“需要是发明之母。”因此,这个创新源泉是很直截了当的。你需要做什么,就努力去做,直至实现目标,这种最初的现实需要就是进程需要。比如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数字电视就是一步步地创新,一个个地解决问题。
第四个创新源泉: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
人们倾向于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从产业领域到市场领域莫不如此。
亨利•福特及其汽车公司之所以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有什么神奇之处吗?人们普遍认为汽车装配线是福特公司发明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且汽车装配线也不是获得巨大成功和巨额赢利所必需的——劳斯莱斯公司就证明了这一点。福特所做的只是观察到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老式汽车已经不只是富人的玩具了,而是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因此,福特设计了一款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批量生产的汽车,而汽车装配线只是这个创新中的一部分。福特改变了产业和市场的运作模式。
然而,正如德鲁克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另辟蹊径,利用现有的产业和市场结构也能搞好创新。大概就在福特创新批量生产技术的时候,劳斯莱斯公司也进行了创新,但它的创新是在现有的高价基础上将价格提高三倍,不采用福特公司那种高效率的装配线,而是使用中世纪那种古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材料。与福特不同的是,劳斯莱斯公司承诺它的产品具有永恒价值。结果劳斯莱斯公司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和赢利。
第五个创新源泉:人口学特征的变化
人口学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群的特征,可以是教育、文化、收入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大概15年之前,德鲁克就曾断言,高管的教育将会逐渐向网络教育发展。他之所以做出这种预言,一部分原因是技术进步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另一部分原因是计算机知识越来越普及,而且计算机的保有量增长非常迅速,远远高于人们对企业执行官教育的需求的增长速度。很多传统的教育者都排斥所谓的远程教学的理念,他们说在这种教育中,必须开展各种讨论,必须有各种问答环节,不然这种教育就不会有效果。然而,德鲁克的预言却再一次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在线学习比教室学习的速度更快,更有效,而且今天很多主流的大学,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都开设了在线课程。
第六个创新源泉:观念的变化
我们看事情的视角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半杯水,你是庆幸还剩一半,还是遗憾地认为只剩下一半呢?这完全取决于你看事情的方式。
我们如何利用人们观念的转变作为创新源泉呢?曾几何时,如果一件衣服上有道撕裂的口子,那么质检员完全可以以此为借口拒绝给这件衣服“合格”。然而,到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那代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衣服经常被故意撕出一些口子。几乎是一夜之间,那种皱巴巴的、褪色的、磨损的,甚至是撕开了很大一个口子的牛仔服风靡了起来。而这在过去,他们通常会被扔掉或者被捐出去。
第七个创新源泉:新知识
你可能认为新知识一旦出现,就会立即转化为创新源泉和竞争优势,帮助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其中有些需求在这种创新出现之前甚至都没有被发现过。但我要很遗憾地说,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比如发明互联网所需要的知识早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这说明新知识就相当于“位于深山里的璞玉”,虽然是创新的源泉,但需要很多年才能得到利用。
(本文摘编自《跟德鲁克学营销》 (美)威廉·科恩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