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 > 按栏目阅读 > 管理书架

文章搜索

关键字:
总期号:
期  次:
 
微博
微信
管理书架
谁在监守自盗?
作者:郑渝川  发布日期:2013-11-11  点击数:2127 次

    金融业的罪与罚,那些曾经的历史不该被随便遗忘,追溯责任的过程也是揭示问题本质的过程。

 
2011年,影片《监守自盗》获得第83届奥斯卡******纪录长片奖。这部影片通过详尽的资料搜集,追访了全球金融业巨头、美国等国监管部门的官员,以及国会议员、财经记者、经济学家,揭露和列举了大量让人触目惊心的事例证据,充分说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并不是之前所称的“不确定性”,而是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学术机构等方面精英人群“监守自盗”所催生的一次事故!
 
不该忘却的纪念
《监守自盗》导演查尔斯·弗格森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曾表示:“这场源自大量欺诈的金融海啸过去整整3年了,但至今仍然没有哪怕一位财务总监被送进监狱,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更让他失望的是,即便影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普遍好评,但针对银行家和渎职官员的问责仍无迹象。相反,那些曾经一手造成或放大了金融衍生品泡沫危机的“肇事者”,这两年还纷纷“重出江湖”,欺诈生意经改头换面的包装后再度上市。更为严重的是,让泡沫、风险、渎职等问题得不到处理乃至基本遏制的政商勾结,迄今阴魂不散。因此,查尔斯·弗格森决定将影片内容改写为一本内容更为翔实的图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监守自盗》。
揭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成因,揭露华尔街和美国监管部门的失职责任,市面上已有多部优秀作品,也均被引进到我国内地出版,如:《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和《自由市场的坠落》等。
 
需要反思的金融业
通过这些作品与《监守自盗》的比较,我们可以梳理出三条相互联系的金融危机责任链条:首先,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加速由工业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型,前所未有的高额回报让冒险显得特别有利可图。金融业务的复杂化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出现,让金融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将风险转嫁给客户成为可能。这几十年来,垃圾债券、杠杆收购、掠夺性投行业务都造就了一批金融新富,失败代价和社会成本却主要由美国公众来承担,这无异于对不负责任金融冒险的变相激励。
其次,意识形态驱动的去监管化,成了里根至小布什各届美国政府的政策方针。罗伯特·鲁宾、拉里·萨默斯、艾伦·格林斯潘等是这一时期美国金融监管的代言人,在亚洲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盘、互联网泡沫吹破等一连串事件后仍然拒绝加强监管。
第三,美国诸多高校、民间智库以及供职于政府监管部门、金融研究机构的专家,被华尔街投行“俘获”,为金融冒险、去监管化开展了长期的公众游说。《监守自盗》书中揭露了在投行操纵下,一些经济学家不惜篡改研究报告数据,并以虚假数据得出误导性结论的案例。
相比于上面提到的多本讨论同一问题的优秀作品,《监守自盗》最大的看点在于,由于这本书是由纪录片扩充改编而成,因而引入的具体事例证据更多,且叙事更为完整,有助于读者更为清晰而具体地理解。查尔斯·弗格森在提及的事例中,都引入了对涉事投行高管、官员、经济学家的对话内容,增加了全书观点和叙述的公正性,也使我们得以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场空前的“金融海啸”。
责任编辑:德文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杂志在线

202004 202004 总期号:
出版日期:
第二十八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舍得酒业 | 新浪财经 | 和讯 | 中华英才网 | 每日经济新闻 | 价值中国网 | 人力资源咨询 | 豆丁网 | 第一赢销网 | 人力资源软件 | 天强管理顾问 |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 | 国际人力资本网 | 寰通科技 | 泛联供应链 | 赛迪网情报中心 |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 3SEE市场研究信息网 | 匡时国际 | 企业网景 | 策点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