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
[美]保罗·卡拉尼什著 何雨珈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有没有想过,当你的工作逐渐被机器人取代时,你还能做什么?
如果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那么换一种方式提问,如果人工智能终将替代你目前的大部分工作,你将如何重新发掘和寻求自身价值?我的意思是,与机器相比,你作为人的价值在哪儿?
有人会大声说:创造力、想象力!
也许有人会支吾着说:我总会找到一份适合我的工作。那么,请问您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儿吗?
……
AI时代,究竟人何以为人?
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探索
我在一本与人工智能无关的闲书里,无意间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这本叫《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书,记录了一位罹患癌症的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在生命最后时光里,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考。
当保罗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他就一直想要探究: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在他看来,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是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旋律。二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
这种探索,和人工智能科学家所做的事情如出一辙。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保罗考上了耶鲁医学院,毕业后正式成为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在35岁那年,保罗却被查出罹患肺癌。由此,他开始对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保命,还是保住个性?
在医院,他常常面临的问题,不是某个疑难杂症的医治,而是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他几乎每天都在为病人保命与保住个性之间备受煎熬。这个问题不仅关乎生死存亡,更涉及一个终极命题: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
有一次,保罗把一个病人紧急送往手术室,只来得及保住他的心跳,但他再也说不出话了。病人必须通过管道进食,这种生活让他无法接受。这让保罗猛地意识到:作为医生,这是比病人死亡更可怕的失败。
是要让病人用右手丧失行动能力,来停止抽搐吗?还是用在病人脖子上开个口子,和呼吸机连在一起,来交换其多几个月的生命?面对这些问题,机器永远无法替代医生作出最佳选择。
如果说,人工智能时代,手术刀没有用武之地,那么,外科医生唯一的工具,就是言语。保罗认为,神经外科医生与家人的第一次谈话,可能将永久决定他们对这场死亡的感觉,是平和的接受,还是痛苦的遗憾。
保罗时刻提醒自己: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医生,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挽留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
AI时代,更要拥抱人性
面对人工智能威胁论,李开复曾说过:“人类真正的危机,并不在于担忧这样的情况会在遥远的未来发生,而在于我们不在拥抱人性这个角度上加倍下注。如果我们选择了人类完全被机器取代的世界,不论事实有没有发生,我们都放弃了人性本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我始终坚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体力劳动和基础脑力的解放,无数职业将会被重新塑造。教师传递知识,更塑造灵魂。医生救死扶伤,更抚慰人心……
人工智能时代,人性的光辉将穿透一切。
责任编辑:化石
来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