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志 > 按栏目阅读 > 财经观察

文章搜索

关键字:
总期号:
期  次:
 
微博
微信
财经观察
海瑞也有军事才能吗?!
作者:海南省新农村建设研究所 李长茂  发布日期:2017-10-19  点击数:3061 次

 

海南省新农村建设研究所 李长茂

海瑞也有军事才能?不是说海瑞“清廉而无用”吗?文官出身的千古圣人王阳明能三箭皆中靶心而“三箭定京军”,海瑞似乎没这方面的记录?

海瑞在《平黎疏》上也说明自己不曾有舞刀弄剑,但是没有军事实战经历的海瑞为什么在上书《平黎疏》时敢立军令状:“事如不效,请甘服上刑”!【海瑞的《平黎疏》有:“臣虽未尝手操矢刃。地方变故。区处事宜。其习闻知矣。倘得专任其事。驰驱兵革之间。俾黎土尽为治地。黎岐尽为良民。臣亦能之。事如不效。请甘服上刑。以谢欺罔虚费兵粮之罪。”】

在军事作战方面,哪怕进入今天的21世纪,“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信条仍然没有过时。学者认为,之前的科索沃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都是美国为了打击欧元而发起,但正因为如此,美国哪怕在西方阵营也越来越失去“人和”的关键因素,也在不断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当然,也许这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摆脱西方帝国威胁的一个很好契机。

 

1、“人和”转为军事战略战术优势——海瑞何为?

毛泽东不曾携带枪支,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的记录也很少,但毛泽东世界公认的顶级军事家。从某个角度讲,毛泽东最擅长把“人和”因素转化为战略优势。那么海瑞是否具备类似毛泽东的思想和能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掉失汉城(首尔)退至37线以南。此时“联合国军”李奇微接替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在李奇微的回忆录里,此时“基层士兵已经失去以往泼辣的言谈、自信的笑容,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

但是,就在志愿军具有摧枯拉朽优势的背景下,在朝鲜担任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将军说“自己从未在战争中害怕过,但当时却极度担心志愿军的命运”。因为,面对志愿军补给线延长至300多公里,同时不断受到美军空袭的背景下,志愿军的后勤补给接近崩溃。在缺衣少食、缺弹少炮的情况下,美军随时可能的立体反攻将几十万志愿军置于绝境,毕竟双方武器火力和后勤支援条件相差太大。事实正如彭德怀司令所担心的,先前志愿军有效的迂回穿插、切断了退路的战术在“砥平里”开始失灵——不能迅速击溃美军,志愿军的后勤和火力弱势马上就暴露。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国内很多文章都这样描述: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薄弱,每次穿插攻势只能维持7天时间,李奇微首先发挥美国火力强、机械部队强、空中支援能力强的特点,消耗和打击志愿军的补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志愿军内部精诚团结、外部赢得老百姓的支持,这种“人和”的因素帮助装备简陋的志愿军,在消耗不高的情况下取得节节胜利。但是,一旦补给线过长,“人和”因素在补给线的发挥就面临极限。也就是补给线不长,志愿军可以得到国内和朝鲜当地老百姓的有效支持,但补给线过长,同时更有“联合国军”不对称的飞机空袭,补给线暴露在美国轰炸机的空袭范围之内,志愿军也失去了来自老百姓有效补给支持的外部“人和”因素。

海瑞肯定不能跟毛泽东的军事才能相提并论,但是海瑞是否具备把“人和”优势转为战略战术优势的思想和案例呢?

“人和”的前提是领导人物要德行兼备,并且在下属和老百姓中拥有强大的号召力。海瑞在淳安县当县令,淳安人在给海瑞建生祠——在古代来讲这是极高的荣誉。老百姓给海瑞建生祠,意味着不须盖棺就能定论海瑞的贡献和人格。所以,在明代同时有很多地方官为了拍魏忠贤马屁而给魏忠贤建生祠。海瑞在南京死于任上,死讯传出,南京的老百姓自发罢市以表哀悼,当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那么,海瑞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讲,“人和”这一因素虽不能毛泽东相提并论,但也可以说各有千秋。

再次,明朝王阳明为了截断普通老百姓和被剿盗贼的联系,发挥了保甲法的积极的作用。而400多年后,日本学习了王阳明的保甲法用于侵华战争,试图切断抗日武装和老百姓的联系。但是,保甲法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同样需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人和”因素。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让保甲法失灵,就是积极发挥“人和”优势,能够让很多保甲甲长变成“白皮红心”的统战对象。与此同理,凭借海瑞与下属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实干,海瑞在淳安施行的保甲法,能威慑入侵倭寇,让倭寇不敢攻击海瑞治理下的县城。尽管没有详实正史记录,但从逻辑推理上讲是可信。

战争很多程度上讲,后勤补给甚至能够最终决定胜负天平倾向哪一方。毛泽东能够在极其劣势的条件下,战胜当时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就是共产党的“人和”战略,决定共产党能够以极低的补给,打下高强度的战争,但国民党军队却不行。例如,在经过65昼夜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对垒的淮海战役结束后,如陈毅元帅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共产党因为赢得民心,老百姓甚至贡献自己的粮食,义务帮助解放军运输物资,相反国民党必须事先囤积粮草物资,同时还要高成本维系粮草物资的运输存放和看守。

海瑞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发挥他在这方面是优势,但是面对可能“资金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疏通吴淞江水利工程,海瑞以工代赈低成本赢得民心和工程劳动力、以杀鸡儆猴的管理艺术排除干扰、以未雨绸缪态势化解粮食危机,乃至以很低的成本在三个月之内疏通吴淞江,乃至海瑞的政敌不得不佩服海瑞说“开吴淞江,非海公肯担当,安能了此一大事也”。

所以,最起码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物资筹措能力以及钱用在刀刃上上的统筹管理能力,海瑞是一流。这种能力在军队来讲,往往就是“人和”转为战略战术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地利”转为军事战略战术优势——海瑞何为?

“地利”转为军事战略战术优势,是海瑞赖以成就自我的课题,也是海瑞前半生一直实战性研究的课题。

如今在海南琼中县上安仕阶村仕阶溪东边的古道的一米多高石头上刻有颂辞,记录了海瑞在名师指点下,在走入仕途之前,脚踏实地的军事研究成果,即中举文章《治黎策》(包括后来参加会试的《平黎疏》)的实际应用。在海南琼中县仕阶摩崖石刻提到清代光绪年间冯子材将军按照海瑞在建议和具体对策方法,通过军事和文化教育并举的手段,在开通沿海贯穿海南五指山腹地的“十字路”,化解了历朝历代以来周期性的民族矛盾和战争对峙。海南琼中县仕阶摩崖石刻原文为:“皇清光绪,丙戌丁亥;冯帅戡黎,收回化外。前有海瑞,后有冯公;通道设县,志继刚峰。三公五郎,整军经武;各领偏师,开疆辟土。誓清瘴海,深入不毛;冯家勋业,五指同高”。其中“前有海瑞,后有冯公;通道设县,志继刚峰。”而“刚峰”是海瑞的号,冯子材将军的“通道设县”作为是继承海瑞的志向——即“志继刚峰”。

很多学者说,海瑞天资平平,因为海瑞36岁才中举,而海瑞的侄子海鹏比海瑞早三年就中举。事实上,相比于海鹏,26岁的海瑞进入郡学读书时被称为“道学先生”——即同窗同学把海瑞当做老师看待。

 

而且,不是海瑞在36岁之前参加科举考试不顺利,而是海瑞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到广东参加乡试!

那么,海瑞为什么迟迟不参加科举考试呢?我们似乎无法找到很多的史料,但是结合海瑞乡试文章的《治黎策》和三年后会试的《平黎疏》、《上兵部图说》和《上兵部条议》,特别在《上兵部图说》的内容,我们可以推理出,海瑞在入郡学之后,就是在不同名师指点下,针对当时黎族叛乱的背景下,深入五指山地区。海瑞的《平黎疏》里也写到这段经历“臣尝博访附黎居惯行黎村人氏”。而且海瑞深入五指山腹地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更多生灵涂炭的战乱发生,而把朝廷官军的军事不利的地形地势,变为军事“地利”,并最终对黎族少部分盗寇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态势。要形成“地利”优势,必然要深入一线实地现场。海瑞在《上兵部图说》中标明很多置军、设里,建学、迁创县所、屯田、巡司、驿递等要事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以海瑞“治水必躬亲”的性格,海瑞在开展《治黎策》等系列研究的过程中,肯定用脚步丈量大部分五指山这些关键地理位置.

特别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前提下,海瑞这样做是非常消耗时间的。试想,无论是督学林公还是后来督学蔡公,都非常看重海瑞的才华,而且广东督学蔡公查考琼州,被海瑞的试卷所感动而拿在手中反复阅读。可见海瑞的功底,但为什么海瑞直到35岁才在别人督促下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里只能认为,海瑞不是想通过科举考试升官发财,而是想真正为国为民做实事。正因为如此,在海瑞看来,给朝廷提交这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比科举功名更重要。所以,海瑞不是迟迟不中举,而是醉心于完善自己提出的“治黎策”。

那么,海瑞提交的《治黎策》是不是纸上谈兵、书生意气呢?海瑞做这些工作,其中一个关键目的就是营造明朝官军在五指山在“地利”这一因素上,形成军事上常态的地理优势!海瑞在《平黎疏》中指出海南黎族地区的周期性叛乱,根本原因不是责任官员不懂这些军事和治理地方的道理,因为历年来提出开通深入腹地的大道,设置邑所的提议不少。特别是弘治十四年朝廷调兵到五指山大征平乱,也谈到这些提议方案。所以海瑞说,不是这些官员不知道,而是畏难不想行动,少部分志在建功立业的官员哪怕想推进这项工作,也担心有各个方面制约而难以彻底实行。海瑞提到,特别是嘉靖十九年以来,海南又设守备参将,但至今不能剿除匪乱,安抚黎汉民众,只要是武将忌惮艰难、畏惧寇贼,而文官在海南总想颐养以待升迁,只想苟且偷安,不想为地方永久安定而谋虑。当黎族地区有小规模的盗寇作乱,这些地方官就隐匿不报,当黎族地区发生大暴乱,这些地方官又要求朝廷从外地调兵镇压,且把平叛功劳归到自己头上。

针对这些问题,已经是举人的海瑞说,如果朝廷委派他本人担任平黎的重任,他也愿意承担起次重任,而是立下“军令状”——如果辜负朝廷重托、浪费国家兵力粮草,“甘受上刑”!当然海瑞也坦诚提到自己缺乏冲锋陷阵、军事实战的经验积累,但对地方风土人情地理人文熟悉,所以海瑞说,如果朝廷能够让自己能够专任抚黎之事,领军将兵,把黎族蛮夷之地转为教化治地,把黎民教化为良民,海瑞说自己也能承担。

也就是说,海瑞既知道自己的缺点,同时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和自己的优点。如朝廷相信他,他愿意承担此重任,肯定比很多畏难苟且的官员强的很多。或者朝廷应派遣“不贪富贵志在立功者,以之充兵备副使”,同时罗列为了达到“平黎”目前,应该给兵备副使调配哪些相应的兵力资源、相应的粮草,还有相应的统筹方法,以便最大程度降低老百姓负担。。

海瑞这些实战研究,在后来淳安治理当中,在筑城兴学中发挥实际的作用。据学者考证,海瑞到淳安县上任之前,淳安县只有土城墙,不但低矮破旧,而且很容易被雨水冲垮。海瑞向知府和参政反复申请【见海瑞的《筑城申文》】,终于获得批准及部分拨款,资金缺口在不增加百姓太多的负担由本县居民分摊。新城筑由砖石砌成、坚固耐用。城墙高一丈七尺,垛高五尺,共高二丈二尺,下阔一丈三尺,上阔九尺。海瑞通过合理组织,在明确具体施工组织责权利的基础上,海瑞自己也始终在施工现场督察,以确保新城的质量。据学者考证,新城修好后,倭寇再没有到这里来骚扰过。

当然,军事“地利”因素、我方军队的“人和”是面对战乱、克敌制胜的急救药方。要想长治久安,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整个地区没有敌我双方的概念,也就是整个地区的“人和”,兴学教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这一点也是海瑞非常关注的,而且事实证明海瑞无论在福建南平、浙江淳安、江西兴国,这有实际的执政能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名师方能出高徒——海瑞与他的军事名师

海瑞为什么具备军事才能?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讲,都需要名师来指点。那么海瑞在军事方面有遇到哪些名师?

这里认为,海瑞的军事才能首先得益于完成《治黎策》、《平黎疏》、《上兵部图说》和《上兵部条议》的积累,更得益于在完成过程中的名师指点。

在海南开通贯彻五指山腹地的“十字路”,史载最早在明朝弘治17年(1504年)由琼山县主事韩俊建议,海瑞在韩俊提交这个提议之后的10个年头后,海瑞出生(1514年)。

“嘉靖四忠”之一、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的无锡人顾可久也是海瑞的恩师。嘉靖十三年(1534)后,顾可久任广东按察副使兼管海南岛防务期间,遍访海南各地、了解民情、勘察地形,并把关隘、险阻、冲要,连同海港、山川等绘制成2卷《琼州府山海图说》并详细注说。而多年海瑞在郡学学习中举之前,是否同顾可久有交集,这里无法考证,毕竟海瑞在顾可久兼管海南岛防务期间,应该已经研究治黎策多年。但是,民国时期海南文化名人王国宪提到:“此策(即海瑞的《治黎策》)一出,传颂一时。”既然如此,早在海瑞以《治黎策》中举之前的一两年就兼管海南岛防务的顾可久不可能不注意到海瑞,也不可能没有深入交流。相对《治黎策》,后来海瑞在会试中提交的《平黎疏》和《上兵部图说》在数据和实际地形地图来讲,而且能够转到兵部议核,从理论上讲,如果没有恩师顾可久组织绘制的《琼州府山海图说》,海瑞很难列举其中具体数据。当然,也有学者考证,海瑞乡试中举的主考官就是顾可久。特别的“冷兵器”时代,在两军直接对垒的过程中,占据“地利”即可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海瑞师从兼管海南岛军事防务且着手绘制的《琼州府山海图说》的顾可久,同时海瑞在前半生从某个角度来讲,一直在研究以军事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治黎策”,那么我们认为海瑞在这方面的军事如何?

海瑞26岁(1540年)时,琼山人工部郎中吴会期更加更加具体详实地补充了关于开辟十字大道之事。吴会期同海瑞如何交集,这里无法详实考证,但是海瑞的笔迹记录下海瑞与吴会期的师生情缘。在吴会期81岁生日时,海瑞以学生的身份写下《寿南瀛吴公八十一序》,其中有赞誉吴会期恩师“自幼以忠信之美闻于乡党,虽溺于世俗华糜之中,不安于世俗华糜之习”。而吴会期任工部郎中而且能奉旨修九庙七陵,吴会期在工程建设方面的造诣不低,九庙七陵工程完成后节省费用十分之五,说明曾在户部(明代主管财政部门)任职吴会期统筹调配能力很强,而要想构筑军事上“地利”优势,工程技术建设能力和资金财政统筹能力,恰恰是最需要的。这里认为,海瑞应该得到吴会期的真传。

   还有一件在关于黎族地区战乱而且跟海瑞有更深交集的事件。二十八年(1549年)八月,就在海瑞以与军事戚戚相关的《治黎策》中举的第二年,即嘉靖二十九年,俞大猷几乎是按照《治黎策》版本平叛海南的黎族黎酋那燕聚众四千攻城劫寨的叛乱。而因黎族叛乱上书朝廷言平乱之策的是海瑞的姑父——时任吏科给事中郑廷鹄,有记载说“兵部悉照施行,翌年七月平息,皇帝嘉奖其(郑廷鹄)功”。我们相信郑廷鹄在这件事上,一定同远在海南、致力于“治黎策”研究的外甥——海瑞保持良好的沟通商榷。海瑞的姑父郑廷鹄参与编辑了中国兵家经典著述《武学经传》40卷,这说明郑廷鹄最起码在军事理论上的造诣不浅。而且,在俞大猷在嘉靖二十八平定海南黎族叛乱之前,提交平定叛乱的策略被兵部采纳,其中肯定有海瑞的劳动成果,也许因为海瑞在海南“博访附黎居惯行黎村人士”,郑廷鹄的策略才更加贴近实际。当然,也许因为有郑廷鹄的指导,海瑞在军事方面的理论体系才更加成熟。这些积累都集中体现在海瑞《治黎策》和后来的《平黎疏》、《上兵部图说》等策论当中。而且海瑞同俞大猷同样在这件事上有另外一个角度交集,首先海瑞《治黎策》中举在前俞大猷平乱在后,其次民国时期海南文化名人王国宪提到:“此策(即海瑞的《治黎策》)一出,传颂一时”,作为这样重要资料,俞大猷在平叛战前一定会收集拜读。而且在俞大猷平定海南黎族叛乱之前,安南(今越南)作乱攻击广西钦州,密授主将俞大猷方略是时任广东按察使黄光升。黄光升是谁?海瑞上书得罪嘉靖皇帝,被打入死牢,而营救海瑞的重要人物是曾任广东按察使、时任刑部尚书的黄光升。黄光升同时是明朝的军事家,曾任广东按察使时,而顾可久曾任广东按察副使。在隆庆四年(1571年),海瑞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府邸拜见黄光升,以谢当年营救保护之恩。而且万历十四年(1586年)黄光升去世时,海瑞带病前去晋江奔丧。海瑞面对自己恩师——能够授俞大猷军事方略的明代军事家黄光升,不可能不潜心请教,而黄光升也不可能不倾囊相助。如今经历几百年风雨的福建省晋江潘湖海瑞歇马庙,可以证实海瑞与黄光升的交往历史。晋江潘湖海瑞歇马庙的书匾“歇马庙”三字是海瑞挥毫墨迹,据说隆庆元年秋,海瑞获赦之后,专程骑马前来泉州拜谢恩人,就在路过庙前时,坐骑突然轰然跪下。在当时的人来讲,认为这是马通人性的表现,要和海瑞一起在跪拜恩师。海瑞便向村民借来文房四宝,挥毫书写“歇马庙”,而晋江潘湖歇马庙的乡人则以“歇马庙”三字作为庙额。

此外,第一个被嘉靖关进监牢的海南人是官至北京户部左侍郎(有点类似现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唐胄,有学者还提到,唐胄是海瑞的老师。海瑞是否真正倾听到唐胄的教诲,似乎很难考证,但从理论上讲,应该得到唐胄榜样的激励。首先,海瑞在《乐耕亭纪》当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丘俊的孙子丘郊是唐胄的大女婿,而唐胄又是海南保存最完整、最早的一部志书《正德琼台志》。海瑞在完成《治黎策》《平黎疏》时,不可能不从这些官方的史料来了解黎族地区和历朝黎族叛乱即征伐的历史。如海瑞的《平黎疏》提到“琼郡志书。历载识者开道立邑之议……”。海瑞为了完成《治黎策》、《平黎疏》,到处寻访黎区附件或经常出入黎区的人士,如“臣尝博访附黎居惯行黎村人氏”,那么主持编制《正德琼台志》的唐胄应该给海瑞很多启示。而且也有学者考证,海瑞与唐胄的儿子唐穆、唐秩、唐稼是同窗好友,还经常在“乐耕亭”切磋探讨。当然,唐胄在嘉靖元年(1522)再度起用应召赴京,当时海瑞才8岁,而唐胄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冒死上疏、反对嘉靖定“献皇帝庙号睿宗”,被关进监狱,乃至第二年获赦后卧病不起而去世,海瑞才20来岁,还没有入郡学,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海瑞直接接触唐胄的机会不会太多,但是相信一定从丘郊以及唐氏家族的名人当中,得到唐胄榜样的鼓励,特别是唐胄编写的《正德琼台志》给完成《治黎策》、《平黎疏》带来直接的帮助。

“明朝一哥”、文人带兵创造前无古人的军事成绩。但是王阳明去世的时候,海瑞才15岁,同王阳明应该没有直接的交集。但是,王阳明与“上承文庄(即丘俊)下启忠介(即海瑞)”的“岭南巨儒”、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和户部右侍郎的钟芳有交集,而钟芳告老还乡之后就住在离海瑞故居只有一里地的“达士巷”,成为海瑞姑父郑廷鹄的邻居。钟芳高老还乡时,海瑞刚刚20岁出头,面对沾亲带故的可塑之才,钟芳不可能不倾囊相授。嘉靖二年(1523),朝廷命钟芳协同王阳明率军针对广西洛容、马平、田州、平乐等地发生内乱进行平叛,在久征不下的僵持中,钟芳提出的“分置土官”之策被王守仁采纳,于是官军不动一刀一枪就平定了反叛。而且在此期间,钟芳孤身如叛军军营。规劝乱军头目,最终降服乱军将领,平定内乱。而且王阳明称赞钟芳的在史学方面重要著作是《皇极经世图》和《续古今纪要》“鉴史甚严,不阿不从”,可见王阳明同样非常佩服钟芳。

而海瑞站在这一系列军事巨人的肩膀上,要水平差都不可能?事实证明,海瑞在“人和”——赢得人心方面能做到极致。而在军事专业比较强的“地利”方面,海瑞在这么多名师的指点下如此执著地实战性研究。所以从这些角度讲,有学者提到“海瑞在淳安当县令时倭寇不敢进犯淳安县”是可信的!

     

杂志在线

202004 202004 总期号:
出版日期:
第二十八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舍得酒业 | 新浪财经 | 和讯 | 中华英才网 | 每日经济新闻 | 价值中国网 | 人力资源咨询 | 豆丁网 | 第一赢销网 | 人力资源软件 | 天强管理顾问 |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 | 国际人力资本网 | 寰通科技 | 泛联供应链 | 赛迪网情报中心 |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 3SEE市场研究信息网 | 匡时国际 | 企业网景 | 策点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