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新媒体记者 怀钰
前方,正在向职场涌来的是95后的就业大军,他们年轻、个性、有主见;爱玩、爱钱、爱创新,更爱自由......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正在凝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职场新力量。
近日,QQ浏览器发布的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95后迷之就业观”刷遍了朋友圈。报告指出52%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奋战到底,而48%的毕业生选择“不就业”。2016年中国高校765万的毕业生总人数再次刷新记录,加之同期未就业的人数,总计共近1200万人。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是家长,还是旁观者,都着实捏着一把冷汗。然而,在这群不按套路出牌的95后脑中,却有着不一样的思考。
在95后毕业生高达48%的“不就业”群体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与其万马奔腾挤“独木桥”,不如转变思维,改变行动。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就业”并不代表没钱赚。找工作赚钱和能赚钱,结果难道不一样吗?
实际上,95后这一代的择业喜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时代文化的变迁。说起他们的择业去向,真是五花八门。“爱学习”的选择进一步学习深造,“艺高且胆大”的选择创业,“有颜有料”的想靠搭上直播的便车成网红,“安于现状”的干脆回家结婚生子,等等。毕业去向总体上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三大新趋势。
从内部环境看,这些95后们普遍有着良好的家庭条件,更有着“互联网原住民”的印记,对于发现新鲜事物和玩转创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薪岗位、稳定工作等95后来说并不是首要的,他们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企业文化、社会保障等有着更高的期望,甚至细微到企业内的男女比例多少、住宿离工作地点的远近、办公室的工作氛围等。64%的95后群体更为看重弹性工作制、年假、班车等“软福利”。其中,弹性工作制以35%的占比位列第一,年假以32%的占比位列第二。
可以说95后对工作选择的极高要求,有一种堪比工匠精神的极致精神。与看重“铁饭碗”的70后,喜欢“稳定”的80后,以及渴望“认同”的90后相比,95后在就业选择上更以“兴趣先”,他们渴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事业,希望自己能够像夏日萤火虫那样在“爱好上”发光发热。
从外部环境来看,新的经济环境下,社会正在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开放。随着新模式、新机制、新平台的爆发式增长,新的就业资源不断被开发,就业选择更加灵活,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方式更加多元化。
此外,这一趋势还衍生出了全民职业环境的改变。从公务员离职潮,“有身份”的人士脱离平台创业等现象不难看出,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新趋势。近几年兴起的“双创”大潮,更是为“不就业”的蔓延成势提供了社会土壤。一些有资历的60后、70后甚至都撇下了原来的金光罩,从小白做起,燃烧着创业的激情。而对于95后毕业生群体来说,他们自踏出校门开始,就比别人都有着更多的机会与选择。这也是95后与其他群体择业最大的不同之处。
强兴趣导向的择业观,在2016年应届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16年,有14.8%的应届生愿意毕业就加入100人以下的创业公司,相比2015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出于对个人发展空间的更高追求,95后对于大公司的“执念”也出现了明显下降。
此外,近两年逐渐流行起来的“间隔年”热潮,也为95后的职业选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间隔年”是指青年在升学或毕业以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很多尚未做好准备的95后毕业生,选择通过“间隔年”的方式去做更深入的思考。
这些“另类”的年轻boy和girl们的择业观,目前估计还不易被主流人群所接受,但是他们的选择绝不是任性而为。他们身上折射出的进步,是对生活品质的推崇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而这股正在崛起的新兴力量,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将重塑职场。
(图表:腾讯)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