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路上,这位企业家究竟获得了怎样的灵感?又有着哪些角度奇特而思考至深的管理之道?
2014年6月17日,开元旅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妙林完成新藏骑行后,从拉萨飞回到杭州的第二天,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第一时间采访了他。陈妙林没有显出一丝远行的疲惫,兴致高昂地畅谈他这次富有挑战性的新藏骑行。
骑行路上,这位企业家究竟获得了怎样的灵感?又有着哪些角度奇特而思考至深的管理之道?
骑行,到最后拼的是精神
陈妙林坦言,深夜11点多还在冰雪石头频现的山路上骑行,早晨6点就又冲进逆风的沙尘暴中,47摄氏度的高温炙烤着他们。这期间,一会儿是飞舞的雪花冻得人嘴唇发紫,一会儿又高原反应剧烈让人头脑昏沉地躺下就不愿起来,而转山的最后一战更是把大家累到几乎手脚并用……
对于本次骑行中最艰难的经历,他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天山公路、沙漠公路、西极、新藏公路、以及转山五段骑程中的种种挫折。其实,他没有说出的还有:自己连续几天拉肚子仍然不掉队的坚韧,寒风中穿着几近结冰的冲锋衣为队友呼喊指路的坚强,撞在货车上又爬起来继续向前的坚决,以及趴在窗台上一笔一划地写日记的坚持。
陈妙林说,完成新藏骑行必须要有强健的身体,因为它会耗费很多的体力,但决定骑行成败的却不是体力,即所谓“三分靠体力,七分在毅力”,最重要的还是意志力。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再强的体力也不能保证你完成这段骑程。
高温、严寒、高反、风沙等,考验着每一个人,稍微一点的妥协和消沉都会让你前功尽弃。他还举了本次骑行中一个队员的例子,这个队员体力很强,却因为在天山公路骑行中没能坚持住,坐了一次保障车,以致全部五个阶段的骑行任务他缺了一段,留下了遗憾。
“千万不要以为骑行只是个体力活儿,其实到最后拼的还是精神。”陈妙林感慨地说。
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
开始新藏骑行时,新疆正因为恐怖分子的事儿闹得人心惶惶,听说队员们要穿过安全问题更加严重的南疆,很多人的心不由更加牵挂他们。但问到陈妙林当时有没有顾虑时,他说自己压根儿就没有担心过这个(危险)。
这当然不是盲目的乐观或碰运气,他有自己的做事逻辑:一、他相信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同胞都是善良友好的,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在骑行过程中,队员们也确实得到了许多少数民族同胞的热心帮助。二、看起来他们十多个人骑行在荒漠戈壁中形单影孤,处境很危险,但其实这样反而是最安全的,因为恐怖分子总是会在人口密集区制造恐怖来给社会施加压力。
没有更难的路,只有更长的路
陈妙林说,这次新藏骑行绝对是他骑行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这是一段神奇的天路,但也被广大骑友称为“死亡之路”。在他们征服新藏线后,国内应该再没有这么艰难的骑行线路了。他认为,川藏线他们已经骑过,青藏线、滇藏线的海拔远没有这么高,难度应该也会小得多。
现在,虽然还没有下一步骑行计划,但他坦言自己肯定会继续骑下去。“虽然剩下的没有更难的路了,但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挑战都是要自己去刻意寻找的。”陈妙林说,美国的66号公路他有兴趣去骑行一次,但估计难度不会像新藏线这么大。
骑行,一定要“悠着点”
对于这段骑行,陈妙林还特意写了一些日记,记录了这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生旅程。
对于一些跃跃欲试的年轻人,陈妙林给出的建议是,首先做好详细周密的骑行计划。而他的此次骑行计划就显得过于乐观,低估了实际骑行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其次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骑行中身体上肯定会遇到感冒、拉肚子、摔伤、高原反应等情况。第三就是要对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评估,对自己的体力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骑行前做好各种体能训练。
陈妙林反复叮嘱大家,一定得悠着点。他说,年轻人有冲劲,这是好事,但骑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把体力分配均衡,才有耐力完成接下来的骑程。他还拿本次骑行中两个年轻的小将为例来说明,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粉丝也是骑行动力
陈妙林说,这次骑行他要特别感谢“开元1988”(开元旅业集团官方微信)的粉丝,因为他们对“开元新藏行”一直给予关注和关心。他认为,这次开元新藏行之所以能完成,一个是骑行队员们自身的努力和坚持,另一个就是广大粉丝的支持和鼓劲儿。大家的评论和留言,他每条都会看,这是他在险境中奋勇向前的动力,也是他每天骑行结束后最愉悦的调剂。
有几次接近崩溃的时候,想到身后有那么多关注的目光,有那么多殷切的期盼,万一退出了大家会多么失望,他都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大家的关注给了他不小的压力,但也正是压力变成了让他坚持到底的动力。
从“任务”到“甜蜜的负担”
陈妙林坦言,他最开始写骑行日记其实是“被摊派的任务”。早在北京奥运期间,《开元旅业报》曾要求他每天写点日记记录一天的行程和见闻。但是,开始写得比较简略,北京骑行时每天只需花半小时,到川藏骑行时则要用一个小时,环法骑行时一个半小时,这次新藏骑行每天写日记的时间平均两小时。想想一天艰苦的骑行后,体力几乎耗尽,按道理说大家都可以躺下休息了,但陈妙林却要趴在昏黄的灯光下笔耕两个小时,没有非凡的毅力,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现在有了微信,他的日记也在朋友圈里分享,每天能收到很多留言和评论,收获满满的关心和感动,但应大家的要求,陈妙林的日记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他认为,
写骑行日记既是对自己难忘的人生经历的一种记录,也可以满足朋友们欣赏沿途风光体验骑行艰苦的要求,这早已经从被“摊派的任务”变成“甜蜜的负担”了。
来源:《中外管理》民企评论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