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是推动硅谷企业成功的最大秘密。
前不久,我带领企业家团再次考察了硅谷,并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学习,在这里,我接触了部分企业家、创业者、教授等,深刻感受到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美国经济活力的源泉——创新。
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因1960年代大量半导体公司在圣塔克拉拉谷附近涌现而得名。自上世纪以来,这里先后诞生了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谷歌等一大批高科技领域的巨头公司。到今天,硅谷仍然是全世界信息技术的核心,新产业发展的桥头堡。这里不仅吸引了大量顶级的工程师和科技人员,创新程度令人惊叹,而且美国专利申请的前十名城市中,有一半都位于硅谷这块仅有300万人口的狭小地区。
硅谷的技术精英们追求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注重将技术产业化,投向市场,因此硅谷有非常浓厚的创业氛围,几乎每个生活、工作在硅谷的人都有自己的创业梦想。正是在这种梦想的推动下,硅谷每年有1万多家企业诞生,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工程师、学生、大学教师等创建起来的高科技企业。
在硅谷,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人在吃饭的餐桌上就能开出一张几万美元的支票给另一个刚刚认识的人,从而获得他所创办的一家连办公室都还没有的公司的几百万股“股票”,甚至就连这些“股票”本身也要等到一个礼拜后才能在律师的帮助下完成过户手续。开支票的人本身可能对于这家公司要做的事情、所拥有的技术一窍不通,自己也未必是一掷千金的豪商,却不会有任何人称之为“鲁莽”,因为也许用不了几年,这家公司就会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几万美元就会变成上千万美元。在硅谷,这当然不是神话,而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的故事。
为什么会有“硅谷现象”和“斯坦福效应”呢?我们和斯坦福专家教授讨论的结果是,硅谷的成功来自于创新的推动:一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找准企业及产品的准确自我定位;二是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打造独具特色的竞争力;三是充满创业的激情;四是将企业的创新科技与创新的商业模式完美结合;五是宽容创新的失败。
但是,这些方面恰是多数中国企业所欠缺的。长期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浙江民营企业)过分依赖低成本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策略导向制约了企业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整体上看,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还存在这样一些瓶颈:一是创业家有创新意愿,但其创新动力
缺乏可持续性。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家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都选择了眼前利益,而不是面对未来的创新。二是民营企业在创新技术人才、创新管理人才和创新技能人才三方面的稀缺,而又没有相应的培养措施,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不能持久。三是从事创新的民营企业基本上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和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缺少协同创新机制,受竞争驱使,有些甚至出现“以邻为壑”的现象,整体上限制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四是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和导向性,缺乏对创新失败的宽容以及资金支持。五是过分追求经营创新,轻视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更重要的是,很多民营企业家缺少创业精神,做企业更多的是受到利益驱动,而非创业驱动。所以我们看到房地产、虚拟经济、高利贷等虚火旺盛,而真正体现在实体经济上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文化的培育等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
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业精神,从改善企业的创新环境开始,进行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带领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