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 > > 观察家

文章搜索

关键字:
总期号:
期  次:
 
微博
微信
房地产调控:别总扔“靴子”
作者:赵晓  发布日期:2013-04-03  点击数:2784 次
房地产调控政策总是太着力于眼前,而忽视立足长远。
 
 
打折扣的临时牌
随着“新国五条”及其相关细则的出台,新一轮楼市调控加码的“靴子”又咣当一声落地了。此次热议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往的调控一次次沦为“空调”,这次的调控就能有好的表现吗?二是严征二手房交易个人所得税到底会抑制房价呢,还是会助涨房价呢?
大家之所以这么关心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源于一直以来我们就有这样的习惯性思维,就好比房价暴涨是“火”,而调控政策就是“消防队员”。着火了,就匆匆把消防队员招呼来;火灭了,任务就完成了,下次再起火,就再招来。这个比喻折射了我们十年来房地产调控的基本思路,那就是:总是太着眼于眼前,而忽视了立足于长远。
从根本上说,房地产调控的着眼点是引导民众的合理住房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保民生,然后才是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而在现实中,中国房地产调控的主导目标往往被异化为保增长,因为我们至今始终没有告别经济增长型政府的特点,经济增长目标其实经常被内定于房地产调控目标之上。
虽然从2005年3月开始,政府就提出要“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并“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但是十年的调控历史已经显示了一个清晰的调控脉络,那就是:CPI走高,经济过热,调控政策就加码;而一旦经济下滑,“保增长”就跑到了“稳房价”前面,调控措施就成了摆设。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上半年还在调控房价过快上涨,下半年就变成了“救房市”以“救经济”。
楼下太吵,就扔只“靴子”并叫喊一声:“别吵啦!”过段时间再吵,再扔只“靴子”。而一旦大家长时间真的安静下来,你还老不习惯,甚至悄悄跑到楼下去把“靴子”再捡回来。时间一长,即使再扔“靴子”,大家也不再害怕。
 
长效制度只争朝夕
简言之,我国房地产调控不能老打“临时牌”,要做的是尽快搭建长效的制度性框架。这个框架应包含六个方面:一是重新梳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建立完备的地方税体系,让地方财政收入更多地依赖于存量房产而不是增量房产;二是给地方财政预算施加民主监督的硬约束,抑制地方财政支出的无限制膨胀,支出不减,打土地主意的冲动难抑;三是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减少贫富差距,房地产市场演化为富人财富的“储钱罐”,任何一个国家也承受不起;四是尽快建立完善的房产税差别化征收体系,在保障合理性住房需求的同时,给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者施加“惩罚性”成本,目前上海和重庆试点的“象征性”房产税政策肯定不行;五是构建商品房、限价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体系,该市场化的要市场化,不该市场化的千万不能市场化;六是重建土地制度,打破政府一手垄断土地的市场格局。而在这个制度性框架中,房产税是最重要且不可缺失的一环,刚刚发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到的“建立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更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当然,这一市场机制的建立绝非朝夕之功,而是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在长效机制完全建立之前,为给制定政策腾挪时间和空间,增加土地供应、限购、限贷等临时性调控措施也必不可少。
关键是,十年九调控,我们在建立上述的长效机制上有什么作为呢?确实做得很少,即使有,也是步伐太小。该做的要做,不能老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第一步,哪来最后的完美。边走边改,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其实,跳出房地产调控的视野,放眼于中国当下的第三次改革,道理何尝不也是如此呢!
责任编辑:马小琳
     

杂志在线

202004 202004 总期号:
出版日期:
第二十八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舍得酒业 | 新浪财经 | 和讯 | 中华英才网 | 每日经济新闻 | 价值中国网 | 人力资源咨询 | 豆丁网 | 第一赢销网 | 人力资源软件 | 天强管理顾问 |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 | 国际人力资本网 | 寰通科技 | 泛联供应链 | 赛迪网情报中心 |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 3SEE市场研究信息网 | 匡时国际 | 企业网景 | 策点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