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VUCA(不确定)时代,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
但实际上,“现象在变,核心却没变”才是真的。作为HR管理者,我们不能总是围着每天变化的现象转,而是要采取有效的行动。
HR三支柱转型和大数据能否解决本质问题?
近几年,受时代思潮的影响,HR三支柱(HRBP—业务伙伴、COE—专家中心、SSC—共享中心)转型和大数据成为人力资源领域备受关注的两大发展趋势。但我们仍然要问,这能否解决企业用人的本质问题?
记得五年前,我到联想集团拜访时任HR高管宋洁,她当时对HRBP胜任力的界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标准。她认为:“从字面来理解,HRBP(HR Business Partner)的胜任力,我概括为HR、B(Business)和P(Partner)。最难的还不是理解业务,而是成为伙伴。因此我觉得HRBP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这真是一个度的问题,要拿捏好分寸。”
后来我认真研究了三支柱模式的提出及跟踪,这一模式日渐在中国成为标配,但许多人误以为三支柱模式是密歇根大学教授乌尔里奇提出的,但其实根本不是他的主意,而是咨询公司发明的。反倒是乌尔里奇提了个醒,他格外强调“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的说法,同时告诫人们不要把“业务伙伴”(Business Partner)的内涵理解窄了,因此他不甚主张使用BP概念。但遗憾的是,误读还是发生了。
同时在这两年,大数据、AI也在进入HR领域,根据AON(怡安集团)的最新研究:2019年将迎来HR转型的引爆点,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届时将实现100%的员工经理自助服务、100%的HR流程移动化、50%的绩效管理将由AI驱动……
在华为工作的朋友也告诉我,关于HR大数据,华为有几个参考方向:1.基于人脸的门禁和考勤;2.基于语音识别和个性推荐的SSC(共享中心)问询升级;3.基于语义识别的绩效,任职初评。
谨防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危险
坦诚地说,因历史原因,人力资源部的定位一直有些尴尬,因此近20年,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冒出“炸掉”“拆分”人力资源部的说法。“三支柱转型”是这一思潮下的必然产物和看似合理的解决方案。
对于大企业,三支柱转型也符合专业化分工的趋势,包括用AI节省成本,都是无可厚非之事。
但我在跟优秀企业的HRVP、HRD交流的过程中也意识到,片面强调三支柱转型是危险的,甚至某种意义上是在掏空人力资源部,降低其在组织整体意义上的重要性。如果放长远来看,三支柱转型很容易向三个方向各自分化,而中心却失守了。
其一,SSC会倾向于外包,同时其在组织中的地位与话语权必然是有限的;
其二,COE不再直接服务于业务,更趋于纯粹的专家化,但HR毕竟不是硬技术;
其三,HR-BP的第一汇报关系逐渐转向业务,说是业务伙伴,更像是业务伙计。
如果按此发展下去,以后,由谁来担任乌尔里奇所强调的“战略伙伴”(SP)的角色?是靠BP吗?靠COE吗?还是SSC?
有意思的是,当三支柱全面铺开之后,BP条线需要再单独设置BP长官、COE条线有COE负责人,然后是SSC总经理。哪条线最有话语权?显然是BP条线。而这条BP线的话语权不是HR的专业能力所赋予的,而是公司业务重心、业务盈利水平所决定的。那三支柱之后留下了什么?恐怕将留下一个被空心化的HRVP。
人力资源建设仍需“归核”
以我之见,为强化HR理解业务、服务业务的能力,HR三支柱有其可取之处,但三支柱转型仍需强调归核化。
况且大量本土企业还远没到需要强调HR专业分工的时候,很少有HR高管能具有帮助企业家思考组织与人力资源纲领,诸如《华为基本法》的能力。这才是核心问题。难道涉及组织机制、体制等大问题,只能留给企业家思考吗?那要HR何为?
企业小的时候,企业家操心的多是业务问题;企业大了,他们头疼的都是组织发展。
我在和君商学常跟总裁班学员说,企业家心中要有三幅图:战略地图、组织地图、员工心智地图,三幅地图相互转化,最终才能理想照进现实。没有伴随着“管理体系发育”和“人员能力升级”的“组织地图”的演变,战略规划就很难实现。
能否真正让企业成为一个组织,形成组织起来的力量,应是人力资源从业者的专业使命、专业尊严。大量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卡就卡在这个点上。我担心片面强调三支柱转型、AI化是在绕开本质问题,而进入误区。
组织往往不是理性的,大数据、AI化过于强调了组织的经济理性,但企业有经济组织的形态,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组织、政治组织。组织内部经常是个“狂乱的场”,最棘手的通常都是非理性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AI难以解决的,大量的关键沟通是否有效,还是靠那个关键人,靠他的思维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关键仍在于能力,而非模式
2013年底,我去调研万科,跟时任执行副总裁解冻聊天。我发现他有一种思维方式特别可贵,总是在追问,企业的下一个成长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支撑?例如:1000亿营收时就要想,1500亿的万科需要怎样的人力资源体系?而早在2001年,解冻就对万科的HR使命完成了系统思考和定位:1.人力资源部是集团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合作伙伴;2.是企业内部变革的推动者;3.是方法论的专家。这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
困扰HR从业者的问题,一直是两个:第一不接地气,第二不具有企业家思维。用我的话说,就是常识感不好和全局观不够。
HR的确需要走近业务,但不是为了去做业务,况且HR再怎么理解业务,跟直线经理还是两码事,具体的用人权归根结底在直线经理手里。HR贴近业务是为了理解业务发展对组织成长的需要。
HR的最终产品不是直接面对业务,甚至也不是造就人——那更多是直线经理的事,而是成就一个伟大的组织。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作为公司产品的开发),这才是HR真正的价值出路。
(本文作者系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和君商学首席管理学家、管理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庄文静
来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