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HR > HR

文章搜索

关键字:
总期号:
期  次:
 
微博
微信
HR
掌握这“四hua”,打遍天下都不怕
作者:李海燕  发布日期:2017-10-17  点击数:

互联网+传统业务的中层管理者的通用胜任力是什么?

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会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回想起来,这些话真有道理,这其实是在阐述学习的基本功,即通用学习项目。当然,不是其他的不重要,而是这几门课是童子功啊!

工作以后笔者常想,有没有这样精辟谚语,可以让人知道工作的关键能力项是什么?可惜没有,只有自己不断的去悟。机缘巧合,笔者也成为人力资源部的人员,这时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最近,笔者在帮一个创业公司做顾问,此公司是互联网+传统业务的模式,这样的企业想按通常的BEI行为访谈法,来确定中层管理干部的胜任力模型似乎很困难,而且成本高。于是,笔者搜罗20多年HR心得,其实每个企业对人的要求都不一样,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公司的文化不同、业务不同等。于是,何不从公司的业务与发展的角度来做梳理?

首先,我们采用梳理组织供应链,及各部门基于供应链的输入(其他部门输入什么,以便本部门可以顺利工作,倒推即本部门需要其他部门输入什么)、输出(本部门做哪些事以支撑其他业务的发展)等,以保证公司的业务链条顺畅。同时,通过公司的业务特点,来确认中层管理者的职责,而通过职责以梳理出能力要求。

通过近一个月的梳理,我们发现公司的部门负责人,必须要做的共性五件事是:制定部门规划、建立流程体系、固化信息系统、数据分析与问题解决以及老(经)生常(典)谈的团队管理。于是,不难发现,其实这类岗位的核心胜任能力已经非常清晰,我们把它称为“四hua”,即:规划、流程化、信息化、数据化。团队管理在此先暂且不表,因为这个能力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无须赘述。

那么,“四hua”就是互联网+传统业务的中层管理的通用胜任力吗?

 

规划

一个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尤其是总部的各部门,必须能够清楚如何理解公司的规划,并做出本业务板块的业务规划,以支撑公司战略落地与业务发展的需要。这个规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我做什么可以支撑公司规划的落地?

·我的SWOT分析(了解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

·我的职责范围(责权清晰)

·我应该带领团队做到的程度(绩效结果)

·我部门工作的现状及如何发展(透视团队)

·我部门员工的盘点(现状梳理)

·我需要什么样的组织与人才支撑等……

以上这些,主要是指我们做规划的核心内容体现。

 

流程化

大家常说,经营是为了开源、管理是为了节流,流程化正是管理的一个抓手,而且其重要度无须多说。很多企业在建立经营模型的理论值时,发现组织是挣钱的,但往往企业按照这个经营模式,其结果不挣钱,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企业内耗严重,部门职责不清,工作流程不畅,管理无序,于是产生大量的浪费。

因此,企业需要制定规则,对于业务发展梳理出有价值的脉络,即让现有人员及部门工作顺畅,同时可以让管理有痕迹可巡。而我们很多管理者只会做事,不会沉淀经验,也不会从乱麻中找出头绪,这样的工作既乱、累又无效。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流程化是企业的经营产生高效的核心。否则不是出现等靠要,就是出现工作越界(当然,适当的越界是合理的)

如果一个中层管理者,都不能理清楚自己的核心业务流,及建立应有的制度、流程、SOP等,何以能够做好管理?浆糊脑袋带着一堆兵,做好做坏全凭个人悟性,这组织的有效性及协同性从何而来?

 

信息化

同在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您公司的业务还通过最传统的方式和消费者产生链接,则您的业务离死不远了,笔者这话似乎说得惊怵,但确是如此。现在还有几个人不用移动终端在实现消费行为呢?还有,我们的管理也是这样,有了系统,会加速信息流的速度,可以减少人为损耗,则可提升组织效率。

而这样的特有系统,需要你对整个行业及公司业务价值链的理解,知道业务的逻辑以及能在系统上实现的点。这就需要我们能提出真正的需求,以便技术部门实现,但我们现在的很多管理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无法提炼本业务的IT需求。这样的管理者,如何能够参透业务而带兵迅速前行?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是速度,速度从何而来,是通过类似信息化这些工具来帮助实现。

因此,信息化时代,能够提出信息系统层面的真正需求的能力成为管理者的必备技能,就像10年前需要大家会运用office一样。

 

数据化

笔者最怕和别人谈事时说我认为、我觉得、我想、我怕……没法不怕,全是拍脑袋,别说你怕,谁不怕啊!信息化数据流的时代,我们要拿数据说话,数据已经成为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找到业务的逻辑,才知道如何设立业务的打法,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投资,会得到何等的产出等。不仅是业务问题,包括管理问题仍需如此,比如人力资源决策也是一样,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企业的发展,可以从人才在企业中的产出度,以及人才画像不断清晰来定位人才标准,比如人效等指标,这些可都是数据的价值。现在很多企业开始通过人工智能筛选人才,难道机器人真的这样厉害吗?其实核心还是人在“作怪”,这些数学模型是我们设计的,而只有数据和逻辑机器才能识别。因此,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除了数据还有问题的剖析,到底因为什么产生的问题(不是现象),这些问题中哪些重要,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通过问题的分析来优化及修正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比如,通过客诉,发现公司在产品设计方面产生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南方的问题较多,反过来分析,其原因是我们设计产品时因在北京,没有考虑南方的气候特点。于是,通过问题分析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源点,问题找到了也就解决了近50%的问题。

通过数据及问题分析,找出组织绩效问题,予以解决优化,则公司的管理将愈来愈贴进业务,愈发有效,公司形成正向循环。

这些能力项从何而来?并非无根之源,而是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家的工作职责息息相关,从而透视出这些能力的需求。其实管理就是闭环(PDCA),闭环下的节节提升。

责任编辑:庄文静

来源:《中外管理》 

 

     
第26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邮局网上订阅 | 赛迪顾问 | 新浪财经 | 和讯 | 科特勒咨询 | 中华英才网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 HR人力资源学院 | MBA之家 | 中国总裁培训网 | 找同行网 | 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 | 每日经济新闻 | 数字商业时代 | 价值中国网 | 千百度传播机构 | 人力资源咨询 | 豆丁网 | 新华信 | 中国采购经理人论坛 | 天津开发区投资网 | 第一赢销网 | 中国电池网 | 人力资源软件 | 网站建设 | 天强管理顾问 |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 | 国际人力资本网 | 企业管理世界网 | 中国管理教育网 | 供应链导讯 | 寰通科技 | 和君咨询 | 泛联供应链 | MBA图书网 | 中国中小企业俱乐部 | 赛迪网情报中心 | 成都大势管理 | 家和业咨询 |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 3SEE市场研究信息网 | 匡时国际 | 企业网景 | 策点调研 | 包年优品